服务热线:
2024年7月31日,宁夏西瓜市场爆发了一起引人关注的毁约事件。由于今年多地洪灾造成西瓜减产,宁夏西瓜却因丰收而价格急剧上涨。瓜农在签订了5毛钱一斤的销售合同并收到定金后,却在瓜贩到来时突然提高价格至七、八毛,引发双方激烈冲突。瓜农此举的背后,是中国水果产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市场机制的不足。
这一现象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年前,苹果收购市场就曾出现类似情况。为了确认和保证稳定供应,某公司曾预付果钱并提供周转箱,但到收果时,果农已将果卖出,甚至连周转箱也失踪。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水果产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脆弱性。现如今,苹果、樱桃等水果的交易多采用现货现金交易,以规避类似的违约风险,但这样的形式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操作的风险。
中国水果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果农与果商之间缺乏有效的竞合机制。长期以来,中国水果市场存在一种“你赚我赔”的零和博弈局面,缺乏双方合作与制约的平衡关系。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水果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即使水果产业总值达到万亿级别,却依旧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市场主体。
对此,网友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方认为,瓜农的行为违背了合同精神,损害了市场的诚信基础,长久来看可能会引起信任危机,进而影响到未来的销售和合作。另一方则支持瓜农,认为在市场行情报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瓜农追求更高利润是能够理解的,特别是考虑到他们的生存压力和辛苦付出。
从根本上看,这样的一种情况反映的是中国水果市场的体制机制缺陷。小规模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不匹配,使得诚信与违约的成本差异显著。小规模生产的违约成本低,而大规模生产则由于规模效应,违约成本高,容易维持较高的诚信水平。这种不对称性使得市场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
国际上,水果产业较为强大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智利,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生产与销售机制。美国的水果产业由大企业主导,这一些企业通常采取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中小规模的农场主则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如美国西北樱桃协会、新奇士橙协会等,来协调市场和保障利益。日本则通过农协将生产和销售分离,农户只需负责生产,销售和结算则由农协处理,这种模式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市场风险。
智利的车厘子产业提供了另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智利果农通常以较大规模的种植园运作,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控制良好。智利的出口公司与果农采用代卖机制,即先以固定价格购买果农的产品,再将其销售到国际市场。这种机制使得果农和出口公司一同承担市场风险,提高了市场的稳定性。每年,智利出口公司还会与果农签订比价表,通过相互制约机制,确保双方的利益平衡。
在中国,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果农与果商关系,必须引入类似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首先,需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进行价格协调和风险管理。其次,应推动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和透明度。此外,建立科学的合同机制和违约处理机制,也有助于减少市场摩擦和提高合作的稳定性。
宁夏西瓜毁约事件不仅揭示了中国水果产业当前存在的困境,也为咱们提供了反思和改进的契机。只有通过建立更为科学和公平的市场机制,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果农与果商的双赢,推动中国水果产业的健康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