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时间: 2024-11-28 18:20:04 | 作者: 聚氨酯生产线
详细介绍
近日,Gartner发布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获得科技圈广泛关注,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
多功能机器人能够执行多项任务,它们正在取代为重复执行一种任务而专门设计的特定任务机器人。这种新型机器人的功能性可提升效率和投资回报率(ROI)。多功能机器人能与人类一起协作,能快速部署和轻松扩展。
Gartner预测,到2030年,80%的人类将每天与智能机器人打交道,而目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0%。
多功能机器人成为趋势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需求相对明朗,多功能机器人本质上是一种通用机器人,而通用无疑是当前工业和生活等场景所需要的特性。
由于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企业对更高生产率的诉求,各行各业对自动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原先,传统工业机器人仅需在固定的工位上完成某部分工艺或者工作,但如今,多功能机器人不依赖预定义的复杂逻辑和程序来管理特定场景,在工作效率和灵活性上更具优势。单个多功能机器人能处理各种任务,例如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后,可能在一个班次焊接汽车零件,然后在另一个班次切换到检查成品或包装以便发货。它们不仅仅能轻松实现对于物流搬运、装配等柔性化工作,还能够巡检和质检,一人承担多个岗位的职责。
同时,多功能机器人提供了更灵活的空间和部署解决方案,在塑造物理行为和行动结构方面更灵活和智能,使其对制造业、物流、农业甚至医疗保健等行业具有吸引力。多功能机器人的这种适应性,减少了工厂对多个专用机器人或工装夹具设备的需求,公司能够使用一个人形机器人执行多项任务,来提升运营效率和生产柔性。而且由于这些机器人能执行多项任务,因此它们减少了对大型工厂车间的空间和场地需求,这些车间里原先堆满了用于特定任务的不同设备,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拥有一个可以在任务之间切换的机器人是更加有益的选择。
虽然多功能机器人的初始投资所需成本可能较高,例如当前能在工厂使用的人形机器人售价普遍在80万-100万元,但从长远来看,它们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能节约成本,因为它减少了对多台单一用途机器或人力的需求,让产线灵活性更好和柔性,这可以间接降低运营费用,包括维护和培训成本,对于工厂而言,整体投资会呈现逐年下滑的状态。
之所以多功能机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如此高的通用性,原因主要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其能不断适应运行环境。新技术使多功能机器人能够拥有进化学习机制,快速学习和适应新任务。这些机器人能通过软件更新重新编程或调整,能定制或重新配置,以满足多种行业或任务的特定需求,这使它们能够承担新角色而无需进行重大硬件更改。多功能机器人这种灵活性在生产需求经常变化的行业(如汽车、电子或制药)中具有吸引力。
随着工业 4.0 的兴起,企业更加专注于智能工厂和互联系统,这使能够与MES等生产系统打通的多功能机器人变得更重要。人形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能与物联网、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其他技术无缝集成,以此来实现更好的决策并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多功能机器人大多被设计为与人类一起安全工作,它们可处理多项任务,同时保持安全性和适应性,这使得它们在人机交互至关重要的环境中很有价值,例如医疗保健、零售或教育。
2024年上半年,全世界内共公开发布了超过30款人形机器人整机新品,其中足式机器人占大多数,占比达74%。这些多功能机器人新品在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预示着其将更自如地适应多样化的工作场景。目前,银河通用、星尘智能、星海图等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就已经展现出相当的好的多功能特性,正在汽车制造、商超及药房分拣补货等场景加速落地,角逐更广阔的市场。
例如前不久,美团买药与银河通用联合打造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由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完成24小时无人值守,在美团买药展位不间断地完成着补货、取货任务,未来有望与连锁药房合作。另悉,美团与银河通用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线下零售、智慧货仓、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围绕机器人服务展开全面合作。
在商业零售场景中,银河通用的这款GALBOT G1通用人形机器人能在听到语音指令后,从货架上拣选商品,并精准递交到顾客手上。由于这款机器人采取轮式、双臂、可折叠构型,能轻松将货架上的箱子抱运至传送带上,传送带把箱子送至位于货架前的另一台机器前,由其精准识别出物品并锁定要在货架上摆放的位置。随后,机器人会伸出右臂吸盘抓取,协同左臂两指夹,从地面的箱子中取出物品。由于GALBOT G1蹲下手臂可以摸到地面,完全站立可以摸高达2.4米,因此无论是货架的最高层还是最底层,它都可以平稳且准确地将物品补放至刚刚确定好的货架上,从而打开了药品管理和零售的新场景市场。
之所以能具备这种通用性,原因主要在于银河通用自研合成了千万级的场景数据及十亿级的抓取数据,在合成数据的训练下,GALBOT G1拥有领先的泛化物体抓取技术,并已将抓取随机放置的透明、高光等物体的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同时进一步掌握了如开柜子、开抽屉、晾衣服等灵巧手泛化操作。此外,银河通用提出把“大脑大模型”与“小脑大模型”分开的思路,在大小脑模型的联动下,GALBOT G1能够理解人类自然语言并根据语言指令与人类交互,使其最终任务成功率处于高位。
基于此类通用性,GALBOT的应用场景也并不局限于商业零售。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就预测,2025年将会是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元年,银河通用5年的目标是在零售和工厂场景中应用规模达到1万台。王鹤认为,未来10年内,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能够达到进入家庭的标准,未来15年内,人形机器人的产量可能会达到千万级别。
不仅仅是银河通用的机器人,星尘智能新一代AI机器人助理Astribot S1也展现出了非常强的多功能特性。Astribot S1作为一款全能操作的具身人形机器人,已能成功执行熨叠衣物、分拣物品、颠锅炒菜、吸尘清洁以及竞技叠杯等多项复杂任务,同时,星尘智能还在持续践行“为你而生,为你而智”(Naturally Yours)的产品理念,展现了其在高难度、长序列及可泛化任务上的能力。
星尘智能公司CEO来杰表示:“我们的愿景是让数十亿人拥有AI机器人助理。无论是照顾家庭还是到工厂工作,机器人在学习、决策和执行上越像人,就越能帮人做得更多和更好。我们期待S1能在未来五年到十年内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能够实现多功能特性,与星尘智能强大的软硬件能力息息相关。在硬件方面,S1采用独特的刚柔耦合传动机构设计,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力的传输,实现了精准控制力的输出,明显提升了操作精度。这使得S1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同规格机器人中的“最强操作”,并在交互中精确控制力度,确保在运动中不伤人、不伤物、不伤自己,为场景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在软件方面,采用星尘智能基于自主研发的面向AI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架构,该AI机器人助理系统将“AI智能”与“最强操作”深度耦合,使得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学习、思考和劳动。S1不仅拥有“最强大脑”,具备在复杂环境中的感知、认知、实时决策能力,以及智能理解和多模态交互执行能力,还通过创新的数据获取方式,低成本地利用现有真实世界视频数据和人体动作捕捉数据,进行高效的规模化训练,从而明显降低了高质量数据采集的成本和新任务的训练难度,提升了泛化能力。
据悉,星尘智能公司正积极拓展应用场景的边界,预计S1将于2024年完成商业化进程。未来Astribot S1将在科研、商业和家庭等广泛场景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其关键零部件自研,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
星海图目标也非常明确,是通过针对元场景研发具有移动能力的操作型机器人(Mobile Manipulator),瞄准现实世界商业社会当中的岗位,端到端地去提供某些蓝领劳动力岗位的供给。星海图认为,在具身智能产品设计中,并非所有人类构型都具备通用性和效率,比如虽然 “双臂” 和 “躯干” 具备,但 “双足” 结构并不具备。
因此,星海图提出,机器人设计应该从具体的需求出发,针对场景去做满足需求的高自由度关节型机器人,因此他们选择了基于轮式双臂机器人设计,并在其基础上添加类似人类躯干的灵活结构,以便更好地实现初期A多功能应用和商业化。
在10月16日,星海图(苏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新新一代具身智能本体——星海图R1,用于具身智能产品的研发。星海图R1采用星海灰钢琴烤漆外观,拥有20+独立自由度,配备全铝合金骨架、机翼式底盘,双臂峰值负载10kg。该机搭载500 TOPS处理器和工控平台,支持云端OTA服务自动升级;配备200万像素双目立体相机、200万像素腕部相机、5×200万像素环视相机+360激光雷达。此外,星海图R1采用独立电池/风道设计,电源快拆可充可换,支持82m/min双散热风道,还支持Isaac Sim/MuJoCo等多个仿真平台,以期待实现大脑和身体能支持多任务的完成。
目前,星海图的产品虽然还没看到明确的落地,但在其创始人的采访中透露,工业和商业服务场景将是最有望实现早期突破的领域。
多功能机器人赛道不断有新的玩家入局。仅在2023年,就有星尘智能、星动纪元、智元机器人等约20家机器人企业成立,据企查查数据,若把视角扩大至整个机器人产业,我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从2014年的1.33万家增长到2023年的17.85万家,增长13倍。
虽然被看作是最前沿技术之一,但受访人士一致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等多功能机器人正处于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阶段,大规模落地首先将聚集于工业场景,至于“进家门”或许没那么快。有业内人士认为,全行业仍在寻找一个可触发广泛需求的家庭场景,去激活庞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纵使存在诸多难关需要攻克,机器人作为一项融合了AI和机械工程的新兴技术,被视作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业界一致认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融合机器人的硬件技术,将产生更多“功能连带效应”,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多功能机器人的成长之路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