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时间: 2024-08-10 12:47:20 | 作者: 聚氨酯生产线
详细介绍
“对于物流资源规划中的仓储内部规划,是对当前的物流体系中的仓储内部资源进行一个总体设计,涉及到仓储基本流程、布局,以及人员、设施与设备的资源配置。目的是通过系统化与合理化的分析与规划后,可以对仓储资源进行采购与建设并指导仓储内部的运作。我们第一步看看仓储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步骤,然后再对规划中的重点分析办法来进行阐述
我们以图中的仓储相关活动为基础,来看看仓储规划的思路与技术方法。首先我们从基本概念和方法步骤上去理解仓储内部规划:
从供应链的视角纵观全局,有助于更加清晰的理解当前所规划的仓储节点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也许会出现什么风险,在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演变。站在专业和更为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后面将要陈述的方案。
不同的仓储节点功能下的规划,所规划的要素参数一定不同。简单说,原料仓、成品仓或者配送中心这些不同仓储类型中,流程要素大多一样,但是作业方式和效果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从全局的角度把仓储定位搞清楚,规避也许会出现的偏差。
物流活动是由供应链需求而触发,那么在对当前活动规划时,必然有必要了解触发的原因。用技术化的语言的来说,就是要做好接口,将仓储流程“模块化”,当上游发生明显的变化的时候,仓储这个模块,或者仓储里的子模块可以很好的去调整内部结构和过程。
分析物料的物理属性是对存储对象最基础性的认识,分析所要规划对象的外形特征,长、宽、高,便于容器和货位尺寸的规划,梳理存储对象所需要的存放条件的要求,比如温度要求、通风要求、消防要求、摆放要求等。
对仓储对象进行数据分析是另一个重要的分析环节。比如对订单分析中,最通用的分析方式是EIQ,基于前面的物料分类,然后对其按订单、物料(商品)等多维度做多元化的分析,找出分类对象在一个动态环境中的特征。物料的进出作业可能存在季节性,存在高频次和低频次,每一天也存在多个波次。
在仓储规划中,对流程分析或配置是串连整个仓储活动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为了对仓储流程分析得更清晰,我们大家可以构造一个流程的模型,分为多层级。第一层级是最主要的几个活动,比如入库、理货、上架、分拣等,第二层级就可以按对象进行细分,不同的物料对象分类下可能会用到不同的流程或活动。
前面的分析最终都会在仓储布局上进行直观的体现,仓储布局实际是对仓储内的所有对象进行重组,只是看精细程度。如果只是到大的功能区,那就能将功能区作为对象进行拆分,通常主要功能区和次要功能区一共加在一起会有20-30个功能区(同类功能区可能会出现多个分区),将这些功能区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布置(比如用SLP的方法)就能够实现简单的仓储布局。
系统性评估是仓储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这里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仓储规划,也只有把仓储作为一个“系统”,才能把最好的解释仓储规划的所有逻辑。我们来从排队论的角度看仓储系统,从作业流程的角度,把流程作业中人、设备、功能区等看成是服务台,仓储中需要处理的货物形成队列,将服务台串联,上一个流程完成的作业量,到下一个流程又形成了新的队列,那么这就是系统,有输入也有输出。通过仿真模拟作业过程中人、设施、设备的资源利用率,也就是忙闲程度,这样就可以从仿真的角度对所规划的仓储系统来进行生产力评估。
按仓储规划规划的模型中将仓储流程进行细分后,每一步操作都会按照流程活动进行,从系统模型的角度看,设备的操作无非是在处理“数据”,根据作业要求、高效的运作、合理的成本来对设备的配置进行约束,追求用科学的方式来配置设备。
从仓储流程中的实际的需求为出发点,考虑整个仓储的功能定位,首先要对信息化需求做一个完整的架构,覆盖哪些模块,交付哪些数据,达到什么样的管理要求。然后再对功能进行配置,与业务场景结合,这样才实现有一个既实用又具有扩展性和战略性考虑的信息化建设。
有的仓储规划是先有了仓库再进行规划,有的是先考虑物流在进行仓库建设,当然我们也建议最好是按后者的方式来进行,因为从建筑的角度看,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进行设计和实施都是可行的,但是不一定最后选择的参数对于仓储作业来说是最合理的。
ABC分类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很多行业中都会用到,物流的数据分析中也是如此。基础原理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种类非常之多的各种事物属性或所占权重的不一样的要求,进行统计、排列和分类,划分为A、B、C部分,分别给予重点、一般、次要等不同程度的相应管理。比如物流中的物料、订单、客户、供应商等,这些在物流规划中常见的对象,在数据分析中常常都会有成千上万个“个体”。那么通过ABC分类分析,可以把其中的重点对象找出来,接着进行重点的分析和策略制定,这样便可以快速的解决掉核心问题。
EIQ分析,是利用“E”、“I”、“Q”、“N”、“K”这几个关键要素来进行出货特征的分析,其中,E—订单;I—品项;Q—数量;N—订单行数;K—频次。EIQ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对订单数据来进行统计,并以图形的方式反映出来,从中得出订单的特征与物流活动的特征,以此作为物流规划设计的依据。我们在分拣策略制定中通常都会用到EIQ分析,基于EIQ的分析结果去制定合理的分拣策略。
库容分析主要是从仓储视角去看待库存的问题,通过对库存逻辑的理解,以便更好的与采购和销售进行配合,明确合理的仓储库容。然后根据库存量确定合理的库容和存储方式。但是在行业实践中,企业少有在库存的设置中能真正考虑到仓储的环境,使得仓储部门在执行中比较被动。因此,仓储部门可以用一些基本库存分析方法对库存进行合理性的分析验证,并提出更加有效的库存建议,进而时仓储的库容量合理化。
储运单位分析(PCB分析),即考察仓储中各作业环节的基本储运单位类型(P表示托盘单位、C表示件单位、B表示单品)。不同的储运单位将对应不同的储区,拣选分区,所配备的储存、分拣和搬运设备也是不一样的。
各功能区的面积计算是仓储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各个功能区面积计算完成后,仓库面积才能够确定。但功能区的面积计算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如果是存储功能区则需要考虑到存储方式与存储设备类型。如果是缓存则需要考虑到缓存批量与摆放方式的问题。
从货物卸货开始仓储中作业的物流流向就慢慢的开始,这里需要确定货物进入仓储后上架存储或者是接收订单货物出库后,每个流程的先后逻辑顺序。确定了逻辑顺序后,才能计算不同的功能区布局方案下的仓储作业距离。
根据物流单元统计物流量,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统计,大多数物流环境很难完全准确的统计出物流量,在无法准确统计出物流量的物流环境中建议可以模糊处理,比如通过现场作业情况采集数据,然后依据需求进行估算。
不同的仓库建筑环境下,功能区连通的路径不同。比如有的仓库是多层,那么在搬运过程中会有提升机或者货运电梯。因此对仓库建筑物中有特定路径环境的情况需要提前建立约束。如果在没有特定建筑物的环境下进行布局,也可以直接采用对功能区的面积中心建立连通路,虽然这种方法得出距离数据精确度不高,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构建评价矩阵,再对剩余的方案进行系统性的评价,评价维度可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构建,比如物流效率、面积利用率、易于管理、可扩展性、可参观性、搬迁成本等。
我们从仓储场景构建、仓储业务逻辑、仓储参数设置、概率统计、算法构建以及数据输出基本方面呈现仓储仿真。
在搭建好虚拟场景后将对业务过程进行仿真,那么便需要分析当前仓储作业的过程是如何开展的,如果是仓储全局的仿真,那么需要从入库到出库的全流程梳理。如果是局部的仿真,也可以只构建某个环节的业务逻辑。
在仿真运行前,需要输入数据,但是通常采集的数据的物流量是非标准的,比如有一些物料在尺寸规格上不规整,或者缺失。那么这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或者一些关于时间计划,作业资源能力的数据也需要按仿真的需求来做采集和处理。
对构建的场景逻辑规则来控制,也是模拟仿真的核心部分(此部分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阐述)。
仓储系统仿真运行完成后,将输出运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括资源(人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仿真过程中每个资源的批量与批次等。进而可以分析资源瓶颈,判断当前仓储运作方案的可行性。如果不可行,再调整场景继续前面的步骤,直到找到可行方案。
以上为物流资源准备活动中的仓储内部规划内容,后续将继续对其中的仓网规划进行详细阐述
【物流】王继祥:中国应急物流重要文章汇编(战疫必备,最新版本,320多篇文章)
【物流】王继祥:机遇与挑战:大变革时代的现代城市物流配送(50多页PPT)
【物流】王继祥:十四五经济发展新格局与家居物流新机遇(演讲视频与PPT)
【物流】王继祥:日美产业链会加快搬离中国吗?请看摩根斯坦利最新调研结果!
【物流】王继祥:中国应急物流320多篇重要文章汇编(战疫必备,最新版本)